甘南碌曲草原,残雪还在枯草上堆叠,绒绒新绿已从冻土中苏醒。悠闲吃草的牦牛、骏马,更是成为“春雪牧歌图”的主角,马尾甩动之间,传递出春天的解冻讯息。
甘肃甘南草原现“春雪牧歌图”。牛志恩 摄
当浩荡春风终于吹过陇中南的广袤大地,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,这片土地也随即生发出勃勃生机。
祁连山的雪水裹挟着暖意奔涌而下,将沉寂的土壤唤醒。
嘉峪关悬壁长城景区,古老的长城越度千年仍巍然屹立,山脚下的杏花历经几度春风,依然如期绽放。
嘉峪关市悬壁长城、关城文物景区树木吐绿,桃花、杏花争奇斗艳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师永红
敦煌鸣沙山下,千亩李广杏林在春风中苏醒,将赭色沙山染成温柔仙境。
风掠过枝头,花瓣簌簌纷扬,落进鸣沙的间隙里,恍若丝绸之路上驼铃摇碎的月光。
敦煌鸣沙山下千亩李广杏树杏花芬芳迷人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斌银
青土湖畔芦芽破冰,雁阵掠过泛起涟漪的春水,将“青黄相接”的画卷铺展至天际。
这绵延1600公里的春之卷轴,每个褶皱都藏着不同韵脚。陇南的油菜花海是七言绝句,皋兰的梨园落雪是婉约小令,河西走廊的绿洲新柳则是苍凉边塞诗。当乌鞘岭的桃花汛漫过古浪峡,当黄河石林的砂岩裂隙萌发第一丛沙葱,整个陇原大地便完成了一场跨越经纬的春日合奏。尽管购买人工培育的蔬菜更加方便,但人们还是眷恋那一口,独属于春天的清香。
苜蓿苗 图源:摄图网
苜蓿嫩芽清香,春季采摘后焯水凉拌,淋上辣椒油和蒜末,清爽开胃。
干豆腐丝拌沙葱 图源:千库网
地达菜,又叫地耳、地软,看起来像黑木耳,是真菌与藻类结合的一种共生植物,适合在春雨后采集。
地达菜包子 图源:宕昌文旅
这种菜味道清淡,但有着奇特的口感,柔软又富有弹性,包包子或炖汤均可。洮河畔的荠菜刚冒出嫩芽,裹着花椒油与蒜泥的清香,拌成翡翠色的凉菜;陇南的山坡上,苦苣被巧手主妇采来,和着胡麻油包进烫面饺子里,咬开时满口都是山野的清气;最是馋人的当属清明前后的冷热交替,白水煮的乌龙头蘸着辣子醋水,苦涩与酸辣在舌尖炸开。将榆钱与面粉蒸制,蘸蒜泥或辣酱,就是敦煌一带春季独有的乡土风味——榆钱饭。
榆钱饭 图源: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
油饼子卷糕,则是端午节前后的特色,可以视为甘肃地区的粽子。
油饼子卷糕 图源:武威文体广电旅游
糯米红枣糕卷入炸油饼,米面相逢,甜糯酥脆,在陇中地区深受喜爱。甘肃,这辽阔土地上的春天,原是用滚烫的烟火气,一寸寸焐化了料峭的寒。
比如说,你可以挑一个天气好的日子,来一次沿黄河风情线骑行。
兰州黄河两岸花开春来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
从兰州南滨河东路的兰州水车博览园出发,沿南滨河路向西,经过中山桥、百合公园、银滩湿地公园,最终抵达龙源公园。
骑着单车缓缓前行,春风温柔地拂过脸颊,抹开一片清凉。黄河岸边垂柳抽芽,河面上鸽子振翅盘旋,此外还有嬉戏的游人、乘风而起的风筝,一切都宣告着春天的悄然开幕。每年春季,会有大量候鸟返迁到甘肃,这为鸟类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观赏、拍摄机会。
候鸟在永靖县刘家峡镇栖息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许岗
随着气温变暖,尕海湖开始解冻,在这里能看到黑鹳、白琵鹭、黑颈鹤等候鸟。
肃北县盐池湾湿地,斑头雁陆续破壳而出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戴友春
在甘南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,雪山融水形成的湖泊吸引大批候鸟短暂栖息,能看到一些高原特有鸟类如黑颈鹤、斑头雁、赤麻鸭等。
阿克塞县阿伊纳乡海子草原上,陆续迁徙返回的黑颈鹤等鸟类聚集觅食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高宏善 杨英武
而在兰州黄河湿地,春季可见灰鹤、赤麻鸭、白鹭、苍鹭、绿头鸭等水鸟。
图源:微游甘肃
甘肃省文化旅游系统推出的这三条主题旅游线路,以沉浸式文化体验为特色,引领游客深度探索陇原大地的乡土人文魅力。草长莺飞的日子,就应当漫步在田园巷陌之间,在乡土里感受春天。春天的甘肃,无论是追寻丝路历史的厚重,还是沉醉于自然花海的浪漫,抑或品味西北美食的豪迈,这里都能满足你对旅行的所有想象。2025年的春日,不妨就此开启一场高性价比的西北之旅。